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京城、矾楼。
因为物价上涨,影响到了普通百姓的消费,原本这段时间应该生意火爆的矾楼,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生意直降了四成。具体来说,大部分还是普通人家减少了来矾楼的消费,中高端的客人倒是没有那么大的影响的。可是,毕竟是足足四成的生意啊,得亏是矾楼财大气粗的,换了别家的话,还真未必撑得住的。不过,矾楼的管理层大多以为,这是大环境使然,毕竟其它酒楼的生意,也一样不景气。殊不知,这一切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只幕后黑手,而他们的东家,事实上正是这里头的重要推手之一。
有关京城矾楼这段时间生意不好的情况,自然要及时向东家汇报的。作为管理层,自然也会担心挨批评、扣奖金之类的,于是便也尽可能的在报告里面,罗列了许多为什么生意会不好的客观原因。不过,最终,矾楼的大东家高芝小姐在给他们的回复里,却出奇的连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相反的,还说了几句鼓励的话。这让整个管理层都松了口气,也大受感动,碰上这么一位明理的东家,真的是太幸运了啊!
事实上,高芝当然是知道为什么生意会不好的,那还不是她们从中作梗的。这种情况下,又怎么好意思再责难手下这些人呢?不过,高芝倒还真没预料到,她们实施的“经济封锁”策略,影响会如此之大。当初,张恪制定了整个计划,高芝隐隐约约倒是觉得会有一些效果的,但也谈不上有多大的把握。毕竟没有使用过这种手段,心里面没有谱。而且,仅仅只是操控四种商品的供应链,便想撬动整个京城的市场体系,让其按照他们所设想的方向去波动,真的可行吗?高芝多多少少还是有点信心不足的。
那个时候,在王大丫带过来的信中,张恪写道:一件商品的价格变化,分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而影响商品价格的除了其本身的供需、产能等因素外,人的心理预期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大部分人在心理上都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会上涨时,那不管实际状况如何,它都大概率会上涨的。
高芝那个时候,对于张恪所提的“心理预期”的影响,不是太明白。什么叫“大家都觉得它会涨,它便会涨的”?这跟我觉得自己会发财,便真的会发财,有什么区别吗?事情真的会这样吗?可是,如今看来,果真如其所言,京城的物价,还真的上涨了。而且所涉商品,并不局限于他们所操控的那四大宗了。事实上,即便是那四大宗商品,他们真正出手施加影响的,也只是在开头的阶段,而后,更多便是市场自发自动的反应了。可以说,他们确实是起了个头,但后来并没有更多的实际行为了。之后会发展成如今的模样,并不都是他们在推动的。
虽然,他们的行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可是高芝依然不是很理解这里面的逻辑。不过,其实这种事儿,在现代社会还是很常见的。这实际上是“行为经济学”所涉及到的内容。在经典经济学理论中,是有个假设性的前提的,那就是:所有的市场参与方都是理性的,会依照实际状况进行市场行为的。然而,人们发现,在实际操作时,情况却并非如此。市场参与者常常不可避免的会被其它的场外因素所影响,做出一些不符合当前实际状况和逻辑的决策。而这其中,“心理预期”因素,便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它对市场机制产生的影响,有的时候甚至扭曲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例如,当一家银行被传出资金问题时,民众在不知道实际状况时,便出现了恐慌情绪,并不断的传染。于是,在大部分人预期银行将会倒闭的情况下,开始发生挤兑潮。最终,这家银行就真的因为流动性枯竭而倒闭了。这种因心理预期导致预期自我实现的情况,在楼市、股市中更加的常见。大部分人是很难分清市场上哪些消息是真,哪些是假的。其实,市场价格会产生波动,本来就是正常的现象。可是,在各种因素不断的作用下,有的人便会放弃个人的独立判断,选择去跟随群体的行动。于是,便会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被影响到,最终让预期成为了现实。这种从众心理现象,还有一个专业的名词——羊群效应。
现代社会,人们已经意识到“心理预期”对市场机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事儿,只会发生在现代社会吗?当然不是的,因为人性是永恒的。当一些环境、条件具备时,一样会产生类似的结果,最多也就是轻重有别而已。无论哪个社会,它都是带有无数的情感、情绪、欲望、偏见、希望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运用某些手段,便可以加速、放大、颠覆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群体的认知,导致他们集体背离现实,进而影响他们的决策。而那些决策,许多时候并非是基于现实情况做出来的。
张恪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让京城的市场开始相信,那四宗商品将会持续的涨价。当这种状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某些敏锐的人士便自然会率先发现这一点的。于是,开始跟风上去,基于自己的利益,进行相应的操作。随后,自然会引来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方也开始相信这一切,并催生了他们的欲望,一样想要从中受益。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囤积居奇后,便又进一步的推高了商品的价格。而这一切也终将会传导到普通百姓的身上,造成他们的恐慌情绪。于是,反过来又强化了这些市场人士的认知,如此往复循环。这便是这整件事情的逻辑,由谎言、误导、预期心理、贪念等等合力作用而起,扭曲了现实和判断。而实际上,大部分人都处在“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状态里,盲目的在跟从而已。
高芝也是在观察和思考了很长时间后,才渐渐的看清楚里面的门道的。可是,在明白了这一切后,她感到有些背脊发凉、毛骨悚然。但并不是因为这个计谋有多么的复杂可怕,而是因为它的简单粗暴却又高效的操控人心的手段,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而这一切的影响又是如此之大、之广。高芝很难想象,仅仅只是做了那么一点点事情,就能把京城数百万人全部卷进这个漩涡中,深刻的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而他们大部分人自始至终却对此都是懵懵懂懂的。这个结果,即便是高芝之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了,也还是大为震撼的。难怪张恪在制定该计划时,并没有将粮食纳入其中,那应该是他早就预料到这件事情会产生如此可怕的效果的。张恪应该也是担心那样做,会很难收场吧?虽然,将粮食放进计划中,对于京城的市场冲击一定会大得多,但显然也会非常不可控的。
在临近过年的时候,出现物价飞涨的情况,尤其还是发生在京城,这当然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京城府在发现这些情况后,也并非毫无作为的。最直接的举措,便是想要从外面调集更多的相关物资进入京城,对冲市场,迫使那些商品的价格降下来。只不过,想得是很好,但实际上却做不到。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是市场机制这只魔手在操控这一切了。尤其是柴薪、盐巴、砖瓦、酒曲这四种商品,如今不仅贵得离谱,而且根本也拿不到足够多的货源进来平抑价格。
而像酒曲这东西,都知道民间肯定是有的,问题是人家敢拿出来公开售卖给官府吗?到时候万一官府翻脸不认人,以“私造酒曲”之罪抓人怎么办?哪怕是当下这种特殊时期不会,可是以后呢?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官府在“钓鱼执法”,若真的让官府掌握了到底都有什么人在造“私曲”了,那以后谁还敢干这营生呢?因此哪怕是手上有货,也有利可图,但就是没人肯出货。
总之,虽然官府想尽了办法,但市场却始终不为所动,依旧循着原有的价格走向,不断向上攀升。京城百姓,因为这些事情怨气冲天,若非是在天子脚下,恐怕早就发生暴动了。朝堂上,新皇帝已经多次申饬过各部官员,让他们想办法解决此事。只是,一众官员们,谁也不曾遇到过这种状况,实在是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而且,他们心知肚明,这里面其实也有许多勋贵、官员、豪族牵涉进这些生意里的,所以想要用行政手段,强行的拨乱反正也是不现实的。反正,如今这个烂摊子,谁都不愿意碰,也确实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去解决。因此,大家便都只能梗着脖子让新皇帝骂上一顿,爱咋咋地。实在不行,你把我开了吧。新皇帝本来就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见此情形,还真的问责、罢免了十多个官员,甚至有几个还以“渎职”的罪名关进了大牢。问题是,新换上来的人,也同样没有办法解决相关问题。于是乎,搞到最后,新皇帝也是被弄得没了脾气,干脆也撂挑子了:朝廷养着你们,屁用没有;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为朕分忧的;既然你们都不管,那朕也不管了,爱咋咋地吧!
年轻的皇帝闹着脾气,而朝堂上的官员有许多也是新皇帝登基前后才提拔起来的。这么一个组合在真遇到事情时,果不其然便陷入困境了。杨豪当初急于登位,也想要快速的掌权,因此更换了不少官员,如今也是显现出了极大的后遗症。原本那些有能力、有资历、有经验的官员,不在其位了,真到了这种要做出重要决策的时候,新进的那些官员要么一筹莫展、要么害怕担责、要么不敢于担当。总之,就没有几个能够真正干事的。杨豪或许并非不想干一番事业的,曾经或者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但终究被现实给教育了一通。唉,想要当一个英明神武的好皇帝,那是真难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