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回到阔别的故乡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新修好的房子,崭新地立在那里。
几乎算得上是整个雪野乡最好看的房子。
红砖墙身,黑黝黝的瓦片,粗壮的木头。
就连院坝的地面,都用条石铺好了。
这栋房子,谁看到了都要竖起个大拇指。
那时候农村的房子可没有什么甲醛,晾干了就可以入住了。
现在房子空着,等着它的主人了。
“沉家兄弟真厉害,修了这么好的房子,没少花钱吧。”
“那可不,光是那些砖,就不少钱。”
“他们兄弟两个不是有房子吗?怎么还修?”
“是给他们爷爷修的。”
“哟,沉淮山要回来啦?”
“听说沉河也要回来了。”
“不容易啊这家子。”
“是不容易。”
“这两兄弟真是有孝心的,给爷爷和二爸修这么好的房子。”
“谁说不是呢,别说孙子侄子了,我们是儿子都指望不上。
“谁让人家沉砚那么出息呢。
新房子要住进去,必须要先开财门,先生问什么时候开财门,沉墨和沉砚都一致让爷爷和二爸回来后再开财门。
终于,在这天,沉砚沉墨接到了口信,二爸沉河打来电话给邮局的人说,他们在疆省的一切事情都处理好了,明天就出发回乡。
终于,在外漂泊十年的人要回到阔别的故乡了,沉墨和沉砚都有点激动,这几天都在忙里忙外,添置各种东西,希望他们一回来就能住得安心。
此时已经是八月中旬了,再过半月,沉砚和许清宁就要离开故乡,远赴沪城了。
所以这段时间,沉砚在写作之馀,都是到处走走到处看看的。
现在沉砚就等着见爷爷和二爸一面,便能没有后顾之忧地离开雪野乡了。
他把他能安排的人和事情都算安排好了,也算对得起原身给他的这个重生机会了。
在绥县客车站上了开往雪野乡的客车后,随着日思夜想的故乡景物逐渐引入眼帘。
沉淮山和沉河的心情越来越紧张。
这是阔别十年的故乡风物啊!
他们的眼圈红红的,贪婪地看着那些山峦林木,似乎天上飘着的云朵也只有故乡才有。
沉淮山絮絮叨叨地说着他的往事,沉河在一边听着。
沉河的媳妇周琴是豫省的,是战友的妹妹,去疆省探亲时遇到了沉河,两个人一下子就看对了眼,很快就走在一起结婚生子了。
这二干多年来,都陪着沉河在疆省放牧为生。
由于是四处放牧,人就被太阳晒得比较黑,皮肤也比较粗糙,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要大点。
现在她看着他们两个男人象是孩子一样,咋咋唬唬的,不由得笑了。
她的父母都已经死了,哥哥早回了故乡,和她也没有怎么联系,所以她义无反顾就跟着沉河来到了雪野乡。
主要是她的一双儿女也在雪野乡呢,在信里说,雪野乡多好多好的,可把她的好奇心勾起来,想要来看看怎么好了。
所以越靠近雪野乡,她也跟着紧张起来。
沉河问:“你也紧张了?”
“我紧张个啥啊。”周琴笑了笑说,其实心里还是慌张。
沉淮山和沉河何尝不紧张,他们千里迢迢回来,虽说雪野乡是故乡,但故乡的一切都已经荒废了,虽然有沉墨沉砚帮衬着,但日子也估计不会好过到哪里去。
只是在疆省实在过不下去了,再加之对故土的思念以及沉勇沉冰都回来了,所以他们才不得已处理掉在疆省的所有,心情忐忑地回故乡。
说来惭愧,处理掉疆省的所有,结馀的钱,只有六百二十五块钱。
这一趟回来,花了一百多,剩下的钱就只有五百多了。
沉砚之前寄的钱都还帐还完了。
这五百多就是沉河在疆省打拼二十多年的所有。
要不是沉砚寄了五百块钱,他还完帐后就只有一两百块钱了,那样更惨。
而这笔钱,光是拾摄老家垮掉的房子,就差不多了。
但幸好的是,回去之后可以去沉墨的砖厂上班,可以有笔稳定收入,这点就比在疆省强很多。
车上的人有一个老头就是燕塘生产队的,一开始不敢相认,毕竟十年没见了。
但很快就有人主动打招呼。
“你是沉淮山。
“我是啊。”
“还真是你啊,我都不敢认,你变化太大了。”
沉淮山视力不太好了,看不太清楚。
“你是?”
“我是你的老邻居沉老二啊。”
“啊啊啊,沉老二,是你啊,我眼睛不好,没看出你来。”沉淮山情绪激动,拉着沉老二的手,不断地晃动着。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现在雪野乡不一样了,你的两个孙子出息了,你回来就享福了。”
“享福不敢想了,能死在故土,埋在先人的坟地里我就心满意足了。”
沉河见沉淮山心情激动,连忙安抚说:“你心脏不好,就别激动了。”
“见到老邻居怎么能不激动呢?”
说着,沉淮山拉着沉老二的手,不停地说起话来。
周琴问沉河说:“沉砚和沉墨还真出息了,一路听来,都在夸他们呢。
的确,在他们进入黔省后,就不断听到有人在讲黔省出了个大作家石见。
他们都知道,石见就是沉砚的笔名。
但他们忙着处理东西,所以也没来得及看小说,也没来得及听广播。
并不知道沉砚到底有多火。
自从在疆省上了火车后,他们才知道沉砚真是太出名了,都快把他们耳朵都听出茧子了。
不管是谁,几句话之间必定要提一句石见,似乎不提他,就显得自己没文化一样。
害得周琴说,她有时间后一定要好好听听沉砚的小说。
过了青塘镇,雪野乡越来越近了。
谁都不怎么说话了,都专注地看着窗外的景色。
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
沉河时不时给周琴介绍他年轻时候从青塘镇挑盐回雪野乡时走这条路的情景,把沉河说得都快流下来泪。
再坚强的男人,在见到阔别许多年的故乡时,都有一种近乡情怯的。
调整了好久,才把心情稍微调节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